重庆泡沫雕塑 雕塑材料与中国传统审美
重庆泡沫雕塑 雕塑材料与中国传统审美
雕塑是造型艺术中与材料最直接相关的一门艺术,虽然材料只是一种媒介,但在雕塑的审美中,材料占有重要的位置,没有它,美就没有形象性、具体性和直观性,就不能作用于人的感观而成为审美对象。
由于雕塑形象的呈现是借助物质材料而呈现的,材料本身的表面肌理也构成了形象呈现的一个方面,使得与触觉相联系的质感具有了审美的意义。但另一方面,在传统雕塑中,材料本身质地与雕塑作品二者的审美结果不一定成正比的。
一件大理石的作品或许是失败的,一件泥制的作品可能是杰出的。雕塑作品的审美就其本质而言,是有和物质材料不同的特征,它不能归结为物质的特征和属性。
一件作品的泥稿、石膏、铸铜三个形式,其审美价值应该在浇铜之前已经存在。当然,媒介材料有时也直接对雕塑的人物性格起象征作用。
同一作品用大理石或花岗岩雕成,前者温柔,后者刚硬,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
在所有传统雕塑材料中,对材质美感的认识方面,其他材料是很难与玉石相匹敌的。在古代中国,玉器的被注意是在新石器时代末期,青铜器渐次萌芽之时。玉质的天然美既深得奴隶主的爱好,而玉工的传统技巧又得到新工具补助大有提高,故大量玉器被制作。
因硬玉和软玉都有温润之光和不可描写之色,深为人所好。“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糜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重庆泡沫雕塑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这里不仅把玉看作坚贞温和、不屈不挠的高尚品格的象征,而且把玉作为人生行为至好标准的代称辞。似乎玉石的材质审美已高于用玉石做媒介的雕塑本身。
象牙与黄金也是贵重雕塑材料,象牙不仅稀少,而且材质纯洁光润,所以很珍贵。黄金为贵金属,产量不多。材料本身的珍贵使得雕塑的审美效果大大提高。
在传统雕塑中,人们最爱用而且用得也最广泛的材料是青铜。以中国青铜器为例,根据历代著录及发掘所得,大约成品已超过万余件。虽然铜的合金有好几种,但由于长期受腐蚀,最终的质感差别不大,铜制雕塑数量虽多,其材质美感已成定式。木材与石材一样,材料资源丰富,石材坚固永久,木材的人工雕凿肌理丰富,两者加工工艺成熟,很受广大制青睐。
纵观中国古代雕塑,一方面与绘画相比,雕塑只是工匠们的“皂隶之事”,使得雕塑难以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思维形态,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雕塑实物资料,却没有留下系统的雕塑史论的专著。另则雕塑一直没有摆脱宗教与墓葬两大服务,重庆泡沫雕塑由于题材和仪规的限制,极大地妨碍了雕塑工的艺术想象。对雕塑材料的探讨也仅局限于工艺品之类。
再者对雕塑材料的探索还跟材料的加工工艺紧密相连,在工业文明之前,手工工艺从某种意义上也有其局限性,其耗费的精力远大于机械加工手段,机械加工所带来新的材质美感从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雕塑审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