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泡沫雕塑 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现状与空间分析

重庆泡沫雕塑 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现状与空间分析
 
艺术领域的公共性与社会、政治领域的公共性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艺术领域的公共性在现代主义时期(相当于大工业时代)并没有作为一个合理和现实的问题提出,相反,对个人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崇拜导致了艺术对公共性的排斥。"先锋艺术"这个概念就形象地描绘了现代主义孤芳自赏和狂妄自大的品性。在后工业化时代,"波普艺术"(Pop Art)力图改变艺术这种非公共性的品质,但它对商业体制的依赖和对复制性大众文化的妥协没有为艺术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艺术家仅仅服从于某一道德律令和艺术家完全放弃主体经验一样,结果都只会导致公共性的丧失,应该说,艺术的公共性问题只是在后现代主义的这种两难困境中才真正有可能被提出来。
 
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现状表明,在它的内部和外部都一直缺乏一处公众性生成的空间。这表现在:其一,和西方古典时期一样,中国传统公共雕塑的基本功能是纪念和宣教,雕塑总是作为统治思想的权利象而存在,这种社会训导者的身份和居高临下的姿态很难与公众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所以,除了占有公共空间这一特征外,传统公共雕塑并不具备当代意义上的公共性:其次,伴随市场社会在中国的兴起,产生了一种新的主宰公共雕塑的主体,即所谓"甲方集团",他们通过市场经济和商品交换方式强制性地将个人趣味纳入公共空间,在缺乏公众决策和监督机制的状况下,公共雕塑开始沦为部分社会财富聚敛者的私人爱好。媚俗和屈尊也很难使雕塑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最后,如前所述,中国当代雕塑一直很少考虑自己在公共领域中的位置和功能,考虑建构公共性空间对自身发展的积极影响,这一方面固然是受制于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的结果,另一方面则主要是由于自身公共意识的缺乏。
 
重庆雕塑在文化差异的语境中确保不同文化成员之间自由交流的平等权利和可能性,这是当代雕塑艺术公共性的核心问题,为此,本届展览设计了一个公共的话题,选择了一个开放的空间,营造了一个有利于艺术与公众交流和环境气氛,最重要的,我们强调了展品和展区在华侨城自然、人文生态中的视觉位置,强调了艺术家的个人创作自由与这种自由的公共传达和交流之间的平衡关系。
 
第一.空间性与体量感。作为三维的实体形象,雕塑存在于空间,呈现于空间,也展开于空间。因此,空间,真实的、实体的空间,是雕塑的存身立命之所。作为体积和体量的艺术,雕塑必须占有空间,通过空间来展现其艺术魅力。同时,雕塑也塑造空间,建构空间,活化空间。除了建筑和园林,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可以与雕塑的空间建构性一较高下。
 
一座雕塑,无论是置于室内,还是置于街头广场;无论是小型的胸像摆件,还是巨型的城市雕塑,一当它进入空间,它就会改变原有的空间格局和性质。当然,将雕塑仅仅视为空间的创造者和建构者,视为塑造空间的手段和媒介,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应该看到,雕塑本身就是一个独立自足的空间世界,在很大的程度上说,雕塑的魅力正在于它向世界呈现和展开的那种独特的空间性。
 
罗兰·巴特说:“雕像可绕行,可洞穿,一句话,是深邃的,它引起巡视、探测和洞察:它理想地包纳了完足和内部之真实。”罗兰·巴特显然洞见了雕塑的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而且,也洞见了雕塑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观赏特性以及圆形性的观览特征。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正是巴特所说的这种可以“洞穿”又可以“绕行”的比较极端的例子,因为这座雕塑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建筑物,雕像的内部有宽敞的空间供游人游览和攀登,而雕塑周围巨大的环行空间,都是观览、“巡视”这一巨型雕塑的有效位点。
 
当然,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谈论雕塑的空间性,一般不是着眼于雕塑的内部空间和雕塑内部的“可穿透性”,而是雕塑的体块、体积和体量或雕塑本身构成的空间性。
 
第二.瞬间性、恒久性和沧桑感。在视觉艺术中,摄影、绘画、雕塑都具有瞬间性特征,但是,相比而言,雕塑在统摄和展现生命的瞬间性方面,有其独具的特点。 
 
任何雕塑形象都是对现实中生命瞬间的凝结和定格,而且,是现实中某一单一生命或生活的片断的瞬间定格,是一种相对来说无背景和无情境性的特写定格。米隆的《掷铁饼者》定格的是运动员积蓄体力、鼓足干劲,正待掷出铁饼的瞬间,运动员那种蓄势待发的瞬间情态,被雕塑家抓住并生动地表现出来;明代张明山的《渔樵对话》,则将渔夫和樵夫友好交谈的瞬间定格,使老渔夫的慈祥、热情和开朗与中年樵夫的憨厚、朴实形成鲜明对照。这些雕塑,虽然只能从外在而且只能从瞬间展开描绘,而且只能从无背景无场所的目标锁定和目标聚焦的方式展开描绘,但是,它却能够充分体现有限中包孕无限,瞬间中凝聚永恒的美学精要,而且虽静而犹动,历久而弥新,具有永久、鲜活的艺术魅力。 
 
雕塑的恒久性与沧桑感,与雕塑的物性特征密切相关。古代的雕塑,大多采用石头和青铜铸成,由于这些材料在抗御时间和风雨的侵蚀方面比任何纸质或布质的绘画更具有优势,因而,我们今天仍然可以观赏到古希腊罗马甚至更早年代的雕塑杰作,但是很难或者几乎不可能看到与雕塑同样古老的绘画作品。因此,在所有艺术中,雕塑的恒久性是最突出的。
 
与任何平面的艺术,比如绘画相比,雕塑的沧桑感也是比较独特的一个方面。由于久经风雨,雕塑,尤其是比较古老的雕塑,不是显示出品相的残缺,就是暴露出在自然的淘洗和历史的激荡中留下的风化印迹。这就使得观赏者常常能够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倾听”到雕塑所储存的时代的回声,所记录的社会灾变的磅礴巨响。因此,在这一点上,雕塑也如同建筑,具有石头的史书的价值,即历史的、文化的,甚至文物的价值。

Copyright © 2019-2021 重庆云之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渝ICP备19010567号-1

网站建设公司:重庆天蚕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工信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