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设计与个性化的表现

      重庆泡沫雕塑当代雕塑作品分门别类、百花齐放,但随之也产生了一些缺乏艺术想象力、缺乏文化个性、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的雕塑作品,而且这种症候已经严重影响了雕塑艺术的发展和传播,本文就此现象提出在现代雕塑创作中需纳入个性化设计的全新观念,并结合切身的创作实践,深入阐述了一些具体可行的创作方法。
 
      雕塑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凝聚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期望。历史沉淀给我们雕塑工作者的责任也是重大的,在雕塑创作中,我们所要承担的不仅仅是机械的去完成一个雕塑项目,更要考虑雕塑本身所带来的视觉影响。
 
      五千年来,涌现出了无数的经典之作,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视觉,传达着一种时代、文化的特征。在我们身边不乏一些内涵丰富、雕塑精湛、有区域特点的,能够陶冶情操的佳作,例如哈尔滨中央大街的城市雕塑、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州的《五羊》、四川的《长征纪念碑》等。
 
      现代雕塑作品存在的缺陷和弊端
 
      现在我们仔细审视一下周围已树立的雕塑,就会发现,真正好的作品不是多了,而是太少,这就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正如罗丹所说:“所谓才能到处都有,没有的是性格,而性格是才能的脊髓”。这种性格或者说个性化正是我们当今雕塑家所缺少的,在长期重视基础磨练,注重客观物象的再现,忽视主观情感表达的模式打造下,雕塑家的共性明显增多,而个性却越发的变得模糊起来。
 
      在如今的雕塑领域,尽管摆脱了“文革”时代 “高、大、全” 的僵化模式,接纳了变形与装饰手法等,但从总体感觉说,“我们雕塑家宛若难兄难弟,我们的雕塑作品犹如孪生姐妹。”虽言过其实,现象依然存在,同一主题表现雷同,艺术的表现语言单调乏味,形成一窝蜂现象,抄袭模仿并批量复制。早先是“天鹅满天飞,奔鹿遍地跑”,后来是“大江南北,牛欢马叫”,现在时兴不锈钢抽象雕塑,由此各种形式怪异的作品蜂拥而出,不考虑内容和表现形式是否吻合,简单的去追求特殊的表现形式,求异心里有了,却使得作品空洞没有内涵。还有在典型人物的肖像雕塑创作中,缺少个性化的看点,不能挖掘出人物的特有精神气质,神态表情进至造型形式如出一辙,如:同为古代文人的屈原、李白、辛弃疾、文天祥等等,若不看标题说明,简直难以区分。可怕的相似,个性语言丧失,引发了民众与舆论对雕塑行业的批评日益增多。

Copyright © 2019-2021 重庆云之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渝ICP备19010567号-1

网站建设公司:重庆天蚕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工信部网站